“非是我臨國難袖手不問,見帥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楊家將舍身忘家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今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辦的“紀念五四運動八十九周年——全國高校研究生與老教授京劇演唱會”上,我校附屬同濟醫(yī)院老年科醫(yī)生李健,代表我校上海市大學生戲曲藝術實踐基地,演唱了梅派名劇《穆桂英掛帥》。京劇藝術大師梅葆玖先生親自為愛徒把場,引起了全場轟動。李健俊美異常的扮相,清亮甜美的嗓音再一次帶給觀眾一場藝術的洗禮。
也許有些觀眾只知道李健乃中國京劇十大名票、著名京劇大師梅葆玖的第一位男弟子;而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的老年科病房里,也許有些病人只知道今年35歲的主治醫(yī)生李健和藹可親、耐心細致。其實,李健既是職業(yè)醫(yī)生,又是京劇票友。
從小夢想成為醫(yī)生
問及李健既然如此鐘愛京劇表演,為何沒有走上專業(yè)院校之路,而是選擇了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時?他毫不猶豫地說:“成為一名合格的醫(yī)生是我從小的夢想。”高考時填報志愿,他全部填了醫(yī)科大學。
1991年,李健如愿考入上海鐵道醫(yī)學院。5年后,進入附屬同濟醫(yī)院工作。2007年,順利地拿到同濟醫(yī)學院心血管內(nèi)科碩士學位。一方面是緊張忙碌、救死扶傷的學習或工作,另一方面是不能松懈的排戲練功,李健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自然生命的色彩更加斑斕。
在鐵道醫(yī)學院時,學院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每天早上都要跑操,趁著幾千人在操場上亂哄哄的機會,獨自對著看臺后墻喊嗓子是李健每天必修的早功課。
剛工作時,李健是一名住院醫(yī)生,每天必須住在醫(yī)院。病人一旦發(fā)生什么情況,就要及時趕到。于是他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在宿舍、醫(yī)生活動室練習。“綠柳枝灑甘露三千界上,好似我散天花就紛落十方……¬”那時候,偶爾在醫(yī)生活動室里,會遇到一個瘦高清秀的小伙子,手舞兩條長約一丈三四尺的白色綢帶,正咿呀作唱。為了不影響其他醫(yī)生的休息,他甚至在天黑之后,跑到醫(yī)院的太平間門口練過功。梅蘭芳先生創(chuàng)編的經(jīng)典之作《天女散花》,正是在這個時候一點一滴打下基礎的。
工作是工作,愛好是愛好,李健將它們劃分得清清楚楚。工作時,他絕不允許自己哼唱京劇,哪怕發(fā)出輕微的聲音也不行。有的病人知道他另懷“絕技”,要求他來上一段時,他會委婉地拒絕病人的要求,絕不會在病房內(nèi)表演,但是同時他會邀請他們來觀看演出。李健說:“人要學會張弛有度,緊張工作之余需要適時地放松。作為醫(yī)生,我?guī)Ыo病人身體的健康;作為業(yè)余京劇演員,我能帶給人們精神的愉悅。”
“投身”國粹
李健對京劇藝術的熱愛,很大程度上緣于家庭的熏陶。他祖籍杭州,197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一個京劇觀眾世家,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戲迷,大伯曾經(jīng)¬跟京劇研究家、著名余派老生教育家范石人先生學過戲。從小李健就常聽父親說起小時候在上海天蟾戲院看戲的盛景。
雖然近20年過去了,李健仍然清晰地記得,他學會的第一段戲是坐在父親自行車后座上,跟著父親一句句學會的“流行唱段”——《蘇三起解》,那年他17歲。誰曾料到,這竟成為他日后在京劇表演藝術上的起點。
學戲之初,他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自己在家跟著錄音機自學,磁帶里有誰就學誰,既沒有明確哪個行當,也沒有明確哪個流派。一兩年后,除了 “丑”沒有學過,“生”、“旦”、“凈”行他都學過了,那個時候并沒有刻意偏向旦角。
由于大伯的關系,李健到上海鐵道醫(yī)學院讀書后,開始得到范石人先生的教授。他在聽了李健對各行當各流派的演繹后,建議不要學得太雜,不妨專攻梅派旦角。范先生以梅蘭芳、梅葆玖父子的錄音資料為范本,指導李健。為了讓李健在京劇道路上走得更遠,范先生后來又把李健介紹給了梅蘭芳先生的親傳弟子張南云,李健經(jīng)¬過磕頭拜師,成為張南云的關門弟子。
張南云通過親身示范、口傳心授梅派心法要點等方式,著力教了李健兩段梅派經(jīng)典戲——《霸王別姬》中的劍舞和《天女散花》。在張南云傳授的基礎上,借助手頭唯一的一本輔導書——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李健在正式工作前的短短幾個月內(nèi),憑著自己的揣摩和韌性,硬是“拿下”了專業(yè)演員也視為畏途的《天女散花》。
想當年,梅蘭芳先生根據(jù)敦煌壁畫飛天創(chuàng)編了《天女散花》。其中的一段綢帶舞中,梅先生手舞兩條綢帶,飄飄然似凌波仙子,人們美譽之為“梅舞”。張南云看了李健的表演后,大體上持肯定意見,只對幾處細節(jié)提出了修改意見。同年,李健的《天女散花》榮獲第二屆北京國際票友大賽金獎。
演活女兒身
堂堂七尺男兒演活女兒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過李健演出的人都會被他漂亮中帶著幾分嫵媚的扮相、惟妙惟肖的女性肢體動作所打動。怎樣才能達到如斯境地呢?李健說,他平時只要有空就會揣摩梅氏父子的照片、錄像資料,一點點模擬他們的神韻。有時候也會借鑒周圍優(yōu)雅女性的行為舉止。他喜歡從鏡子里、從自己的劇照、演出錄像來仔細分析自己的每個動作、每個神態(tài)是否規(guī)范、能否傳神。
在李健看來,至少在京劇領域,男演員比女演員演女人更有優(yōu)勢。首先,從生理條件來說,男性聲帶比較寬,音域比較廣,男性的聲帶肌比女性的有力,肺活量比女性大,適合演繹比較有難度的作品;其次,男性其實更懂得女性的美在哪里。女人演女人只需要本色演出,男人演女人卻需要長期的觀察學習之后再經(jīng)¬過藝術加工,往往比女人還像女人。
藝術和生活畢竟是兩碼事。舞臺上反串得越好,生活中卻往往是男人越有女人氣越受歧視。李健也想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帶入舞臺上的女性化細節(jié),然而男旦的難處就在于此,為了塑造完美的女性形象,他們不得不用心體會和表現(xiàn)女子的神韻,這種投入或多或少會不自覺流露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連男旦的著名演員也如此?吹街苓吶水悩拥难凵瘢罱∫苍(jīng)苦惱過,但是他從未后悔選擇了旦角,也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說:“其實關鍵并不在于別人的看法,而在于自己對待這一問題的境界。”
終入梅門
能拜得梅家門下,對于每一位學習梅派的演員和戲曲愛好者來說,都是莫大的幸事。李健入得梅門,歷經(jīng)十年考察。
早在范石人先生那里學藝時,范先生就以將來拜梅葆玖為師來鼓勵李健。范先生因為與梅葆玖頗有交情,也向梅先生提過李健。李健從那時起就與梅先生開始了鴻雁往來,長達兩年之久。他時常寫信向梅先生討教問題或寄去自己的劇照、錄音,梅先生也多次回贈唱片、錄像鼓勵李健。
1994年,正值梅蘭芳誕辰100周年,上海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范先生帶李健拜見了梅葆玖,可能是覺得時機不到,李健這次并未拜師成功!1996年,看到李健《天女散花》的錄像后,梅葆玖終于給出了“有進步”的寶貴評價,并托范石人轉告李健,拜師是遲早的事,安心打好基礎最重要。2000年11月26日,對于李健來說,意義非凡。梅葆玖來上海演出,終于收下了已經(jīng)舉辦過多次專場演出的李健為第一個業(yè)余弟子,也是第一個男弟子。當時舉行了非常傳統(tǒng)的磕頭禮。
在李健心里,梅葆玖先生既是偶像,也是嚴師和慈父。他對李健提出了兩條要求:一是不能放松本來的醫(yī)學專業(yè),二是學戲要規(guī)范。利用來上海演出的機會,梅先生手把手教會李健《宇宙鋒•金殿》、《穆桂英掛帥•捧印》等劇目。為了擴大藝術的視野,領會藝術之間的相通相融,他還帶著李健去觀摩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的演出《天鵝湖》等。
梅先生不僅在藝術之路上引導李健,還幫李健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對于男旦而言,生活中總要比常人承受更多的壓力。而梅先生的一席話“不管外界困難如何,我還是積極向上地面對”,總能讓李健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