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時間,華誼兄弟成了中國最大的私營電影公司,并在電影市場上演繹著資本化的進程:海外票房分成、多元化、重組、上市……在不知不覺中,它正改變著中國電影人傳統(tǒng)的市場觀資本化電影:大投入、大制作。
“我們在電影業(yè)內(nèi)應該是商業(yè)成績最好的公司之一,投資規(guī)模也是最大。但很難說自己是第一,這樣說會傷害很多同行,我覺得我們起碼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我相信這個勁頭還會繼續(xù)往前走。”
華誼兄弟的當家人王中軍在向《中國企業(yè)家》介紹華誼時言語十分謹慎,這正如他一貫的低調(diào)作風。在業(yè)內(nèi)聲名顯赫的華誼兄弟和王中軍本人并不為中國大眾所熟知,但只要說起王中軍是馮小剛的老板,說起《大腕》、《刺秦》、《一聲嘆息》、《沒完沒了》、《刮痧》、《我的1919》等一系列腕級影片,人們就可掂量華誼在圈內(nèi)的地位了。
三年多的時間里,王中軍拍了十多部電影,電影票房排行榜上連續(xù)3年都是冠軍。每年,華誼還拍200多集電視劇。
華誼在電影的投資上喜歡大投入、大制作,用密集的資本來運作電影。個性粗獷、隨意甚至有幾分浪漫主義的王中軍是一個很大氣的人,大制作、大手筆加上影視大腕,這是他主要的投資原則。“300-400萬的投入制作沒有吸引力。”華誼兄弟已經(jīng)擁有了自己的演藝隊伍,陳道明、王姬、劉威等演員已是華誼太合的簽約演員,而“大腕”馮小剛、路學長則是簽約導演。“中國娛樂業(yè)和電影業(yè)人要有前瞻性,投資是投人,要抓住人才優(yōu)勢。”華誼的資金實力和王中軍守信、說到做到的性格,吸引著眾多大牌明星跟華誼合作。
“高投入自然就有高回報”。華誼除了高薪聘請大牌明星外,還在電影前期的策劃、后期的推廣和發(fā)行上都下足了功夫,并在影片《大腕》中首次把美國好萊塢八大公司之一的哥倫比亞集團引進投資組合的陣容當中。
喜歡高投入的華誼把尋求高回報的目光轉向了海外。王中軍從《臥虎藏龍》一片中看到了合拍機制不合理的弊端,同時深刻體會到海外發(fā)行的重要性!杜P虎藏龍》在全球票房達到2億美元,但在中國市場卻虧了400多萬元,“像這種中國的大戲僅靠中國市場的份額肯定很難收回成本,你必須參與海外整個市場發(fā)行和分成才能真正贏得回報。”
所以,從《大腕》開始,王中軍在中國電影海外發(fā)行的機制上第一個吃起了“螃蟹”:首次嘗試了在中外合拍片中由中方人員占主導地位的方式,并直接參與全球票房分賬。而這將改變中國電影人多年無權參與全球票房分賬的市場現(xiàn)狀。
廣告起家
2002年元旦前夕,京城一處有名的別墅區(qū)里。王中軍在自己家里張羅著接待20多位華誼廣告的舊部,聽著他們唧唧喳喳的議論著自己的一切:新投資拍的電影《大腕》、歐式的2層小樓、油畫、各種馬的雕塑,甚至那些粗獷挺闊的意大利皮沙發(fā)、素鐵條和鐵筒焊接而成的巨型燈……這位華誼影視的老總心里十分舒坦。無疑,在王中軍舊部和周圍人的眼中,華誼的成長史也是一部王中軍的創(chuàng)業(yè)史。
1985年,王中軍從國家機關辭職,做職業(yè)的攝影師,拍些掛歷、畫冊,后來又去了一家廣告公司當部門經(jīng)理,不久承包了廣告公司,自己做起了總經(jīng)理,但起色并不大。這一切王中軍現(xiàn)在看來只是當時“維持生存”的手段而已。1989年,王中軍去了美國,“送外賣,幫助一些小的首飾公司拍照片”,邊打工邊上學。王中軍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出國看看,掙些錢回來開自己的廣告公司。1994年2月,王中軍帶著在美國5年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10萬美金回到北京。籌備了3個月后,王中軍在北京國際飯店開始運作華誼廣告公司,王中軍的弟弟也入股了。后來王中軍整個買下了華誼,并改名為“華誼兄弟廣告公司”。“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騎著自行車到地鐵口,鎖好車,然后坐地鐵,到建國門下車,再去公司。”
華誼當時的經(jīng)營很艱難,剛開始做的是一本小雜志,刊登一些廣告,然后直郵給使館和三星級以上的高級公寓,每個廣告很便宜,只有1-2千人民幣。王中軍算了算自己的10萬美金,如果不賺錢的話,至少可以維持半年的時間。王中軍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運氣十分好的人。中國銀行的出現(xiàn),無疑給了華誼一個“鯉魚跳龍門”的機會。中國銀行當時在全國各地機構的標識五花八門,王中軍說服中行采用統(tǒng)一的標識,實行標準化、網(wǎng)絡化管理。“這是太簡單的方式,其實國外已經(jīng)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中國沒有。這不是我創(chuàng)新的,而是我學來別人的方式。”
中行后來采納了王中軍的建議,華誼接下了中行全國15000多家網(wǎng)點的標準化規(guī)范工程,全部采取紅標黑字白底的標識。中行這一單,使“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在CI這個領域里非常有名氣,而且也賺到了很多錢。”
后來,王中軍又先后接了國家電力、中石化,農(nóng)行金穗卡、華夏銀行的華夏卡等的標準化規(guī)范項目。三年后,華誼廣告公司進入中國十大廣告公司行列。
依靠廣告起家的王中軍走上電影之路純屬偶然。1998年的一天,王中軍在路上碰見了他出國前在廣告公司的同事劉曉玲,一直在電視劇圈里做事的劉曉玲告訴王中軍拍電視劇怎么怎么賺錢,王中軍有些心動。很快,王中軍投資拍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劇《心理診所》,雖然沒有拍戲的經(jīng)驗,但王中軍利用自己做廣告的優(yōu)勢,進行了很好的推廣,第一部戲居然盈利百分之百!嘗到甜頭的王中軍一頭扎進電影圈里,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王中軍把這一切歸功于“信心和運氣”,“很多人在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時候面對媒體說這種那種的想法,其實我在當時沒有那么多復雜過程,也沒有什么太多經(jīng)營技巧。”
電影商人
電影是一個名利場,而成了大腕的王中軍毫不隱晦自己對這個“名利場”的喜歡:“中國現(xiàn)在電影市場的競爭不是很強,利潤空間很好,又能賺錢,大眾又關注,樂趣無限。這是一個名利雙收的產(chǎn)業(yè),我非常喜歡。”
在電影這個“名利場”上,王中軍認為自己做事的方式很難判斷,作為藝術家的他喜歡按照自己認為比較輕松的方式進行,他很少規(guī)劃自己今年該做什么,或者自己下一步該做什么,從廣告、電影、制藥、馬會俱樂部到投資公司,莫不如此。
王中軍投資養(yǎng)馬俱樂部,是因為他喜歡騎馬,每周都要騎;而選擇做藥,是因為他的一個廣告客戶想開一家新公司,客戶需要資金和有一定經(jīng)營概念的合伙人,問王中軍愿不愿意做合伙人,王中軍就做了;而選擇與太合合作,是因為他和太合的老板都玩車,一個玩寶馬,一個玩法拉利,在一起聊得不錯,太合想做影視,于是王中軍就和太合出資5000萬元成立了華誼兄弟太合影視。“以自己的習慣干自己喜歡的事和明白的事,操作起來贏的機會比較大,自己也比較開心。”王中軍哈哈一樂,解釋自己在投資上的選擇。他希望別人明白自己是以“藝術家的性情”在做選擇,而不是商人的角色。
但實際上,作為商人的王中軍有自己的眼光,他一方面搭建著自己的華誼兄弟體系:華誼兄弟廣告、華誼兄弟太合文化經(jīng)紀、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另一方面涉足多元化的資本投資。王中軍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由一個“電影人”的身份走向了多元化,多元化的結果使他不得不考慮資本層面的運作。“這兩年我一直在尋求新的合作伙伴,私募、轉讓股權、議價轉股各種方式都可以,這是勢在必行的。一個公司繼續(xù)往前走,總需要資本量越來越大,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強。”王中軍更長遠的目標是把華誼上市。
王中軍說到這里似乎有些興奮,他環(huán)視了一下擺著各種各樣雕塑和道具的辦公室,起身從角落里拿起一把道具劍,抽出來比劃了一下,“過段時間我準備舉行一個拍賣會,把姜文他們用過的道具給拍賣掉。”商人本色的王中軍自言自語道,“畢竟,在這些道具上的投資還是很大的。”
這是典型的王氏作風:一邊追求大投入,一邊死摳細節(jié)上的開銷。據(jù)說,王中軍對制片計劃的要求細到了每一分錢,是圈子里典型的“摳門”。王中軍并不在乎這樣的評價,“中國電影總是出現(xiàn)超支現(xiàn)象,問題就是出在細節(ji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