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下崗工人蔡銀山創(chuàng)業(yè)紀實
在中國的東級,美麗的松花江南岸,矗立著被譽為東方第一城的佳木斯市。在這風景秀麗的這座三江平原中心城市里,東西南北地散落著幾家以“馬大哈”命名的抻面館卻格外引人注目。抻面連鎖店鋪的總經理蔡銀山是位普普通通的下崗職工,至今他的頭上沒有任何一頂光環(huán)。然而,他卻踏踏實實地走出了一條令同行們羨慕,讓全社會都刮目相看的民生創(chuàng)業(yè)之路!
筆者與他相識純屬偶然。“你們當記者的不要光寫那些當領導的、有錢的大老板,可不可以寫一些普通的老百姓?!你要是想寫,我現(xiàn)在就給介紹馬大哈抻面館的老蔡。”一位朋友如是說。于是在這位朋友的介紹下,當晚7點多鐘筆者就坐上蔡經理的小面包車,從緊挨著松花江的沿江早市馬大哈抻面總店開始,西經煤機廠區(qū)分店、西門分店、蔬菜大廳分店、橋南分店、水源山分店到佳東分店,轉了一圈。雖然是走馬觀花似的粗淺觀察,卻讓筆者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這些小店從晚上7點到11點期間盡管不是飯口,但顧客絡繹不絕,還大都掛上了24小時營業(yè)的牌子。二是沒想到8家連鎖抻面店鋪竟然覆蓋了城區(qū)的東南西北,幾乎占領了市區(qū)牛肉面市場份額的60---70%。三是沒想到這些小店的年利潤都在10----30萬之間!
第二天筆者帶著濃厚的興趣采訪了蔡銀山不平凡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
從銑工狀元到抻面大王
1958年7月15日出生于佳木斯市普通工人家庭的蔡銀山,子妹8個,排行老六。從小勤奮好學的他,念中學時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矛。然而1978年參加高考時卻因僅差7分而落榜。因家境貧寒同年考入佳木斯市機械冶金工業(yè)局技工學校熱處理專業(yè)學習。1980年10月畢業(yè)之后分配到黑龍江鍛壓機床廠,當上了一名技術工人。這一干就是六年。由于勤奮好學,善于創(chuàng)新,他多次當上全廠銑工狀元和技術革新能手。其中,由他革新研制的生產胎具,效率提高10倍以上,被評為市機械局技術革新成果獎。這本是讓他高興的事?墒蔷掷锏2千元獎金發(fā)到他的手里時,經過層層截留,僅剩20元了。獎金不僅沒有起到鼓勵先進的作用,反而讓他徹底失望!曾經讓他那么熱愛和依賴,充滿著青春理想的地方,一夜之間便成了泡影!第二年工廠開始大批裁減工人,蔡銀山毫不留戀地辦了停薪留職,決心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然而命運卻與他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1988年他東湊西借4500元,雄心勃勃地在西門開了一家蘭州抻面館?墒遣坏饺齻月就關門倒閉了,給了他迎頭一棒!“后來我才知道,小小抻面學問大著呢!可我當時在一位蘭州抻面師傅那里學了七天就匆匆忙忙開了店。做出來的拉面,吃了一回就不會有第二個人吃了。不黃才怪呢!”蔡銀山對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第一次失敗至今還記憶猶新。
可是4500元的“學費代價”,在當時絕對不是一個小的數(shù)目。那時一個人的月工資也不過30元左右。況且,下崗的妻子還在撫養(yǎng)孩子。從此他陷入了最艱難的人生低谷之中。為了掙錢挖土、蹬倒騎驢等各種力工,賣菜賣魚賣肉什么累活臟活苦活都干。“那時我還抗過死尸呢!掙錢多呀,抗一次少了6—70,多了7---80元,趕上好幾個月工資了。”這是蔡銀山記憶深處不可磨滅的回憶!
在絕境中奮起!這是蔡銀山堅定的信念!當然他的打工首選還是干面案活兒,這樣一邊打工掙錢,一邊還可以學到面活手藝。他先是在姓張的蘭州抻面師傅那里學到了蘭州抻面的手藝。之后又拜師姓王的山東抻面師傅。“干上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抻面可不是看起來那么簡單,里邊的學問多著呢,面粉的品質、各種參數(shù)以及抻面的手勁,都會影響抻面的質量,絲毫馬虎不得。”這一時期的勤學苦練,常常使蔡銀山的手腕、胳膊都練腫了,全身酸痛難忍,吃飯時連碗都拿不住。但他以堅強的毅力,一步一步地向成功邁進,他的面案絕活兒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有志者事竟成!1992年5月,蔡銀山在早市一條街終于又推出了自己的蘭州抻面大排擋。開業(yè)不久的一天,當時的市委書記等領導在檢查工作時,被蔡銀山的抻面表演給深深吸引住了。眾人圍觀,他不慌不忙,取一塊面置于手中,拍、揉、按、壓、提、甩、扭、拉,上下翻飛,或騰空于九天,或潛游于地下,如巨蛇狂舞,似巨龍行天,須臾間,雪白的瀑布般的面絲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如剝繭抽絲,萬千絲條出于手中,根根潔白,條條晶瑩,細如粉絲,幾可透明。嚯。@豈是功夫,簡直就是藝術!是一曲交響樂,是一首史詩!市委書記等領導對他的手藝贊嘆不已!連連稱贊說:“這是佳木斯改革開放的窗口!”當場決定讓他到客流更多的夜市一條街去經營,以便在三江國際旅游節(jié)期間給更多的國內外客商表演。
從此,蔡銀山如魚得水,還打起了“夜游神抻面”的牌子。每當夜幕降臨,蔡銀山的抻面絕活好象是雜技表演,又仿佛是舞蹈演員在揮舞著彩帶,格外引人注目,常常引來無數(shù)人觀看。在整個夜市一條街里,他的絕活兒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不到四年,蔡銀山“抻面大師”的名聲,不僅傳遍了大街小巷,也讓他足足創(chuàng)造了30多萬元的財富。
“喜新厭舊”換項目,百萬資金“打水漂”。如果繼續(xù)經營和鉆研抻面,他在創(chuàng)業(yè)路上會更早地擁抱成功的果實?墒撬愚用孓觼淼腻X太慢,太辛苦。于是在妹妹的再三勸說下,兄妹三人湊了一百萬元,于1996年4月,去山東威海開辦了鑫源大酒點。俗話說“隔行隔如山”。經營大型酒店跟經營抻面相比,對于蔡銀山不能不說是全新的天地。由于經驗不足,管理不善,不到三年就造成經營性虧損整整98萬元。他多年辛辛苦苦積攢的30多萬元本錢也“打水漂了。”
1998年11月,他傷心地離開威海,回到佳木斯之后,大病一場,一蹶不振!
從挫折失敗到重振雄風
經過整整半年的休養(yǎng)生息,重新振作起來的蔡銀山,決定重操舊業(yè),東山再起。在兩次失敗中得出深刻啟示的蔡銀山對記者說:“如果第一次失敗讓我懂得了創(chuàng)業(yè)不能但憑熱情,必須具備起碼的技術手藝等創(chuàng)業(yè)條件的話,那么第二次失敗讓我明白了創(chuàng)業(yè)不能隨便改項目,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也不能想著‘天上掉餡餅,’掙錢也得走正路,要勤勞致富。”于是1999年4月,他從老同學那里借來6千元,在近江街早市兌了一間50多平方米的小店,開了“馬大哈抻面館。”重操舊業(yè)之后,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抻面事業(yè)上來,將蘭州抻面和山東抻面,這一中國兩大抻面流派的各自特色融為一體,經過創(chuàng)新,形成東北地域特色的獨特風味兒,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了抻面的制作標準和工藝配方。其特點是筋道有勁,味道美不可言,吃了一次便成“回頭客”,特受歡迎。“吃包子看餡,吃面看湯。”抻面的味感很大程度上是由湯決定的。為了研制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配方,他反復調整各種調料的的比例,調試、品嘗、再調試,進行了成百上千次的試驗。小店的廚房、家里的廚房客廳都成了試驗室。還加入20多種中草藥,不斷改進湯的配料,使普通的抻面具有了活血驅寒、補鈣、預防感冒等功能,成為高營養(yǎng)價值食品。他先后研制出牛肉面、煲仔面、煲仔牛肉面及煲仔麻辣面等四個系列數(shù)十個品種的獨特配方,初步形成了蔡記馬大哈抻面體系。
“誠信待客,保證質量,薄利多銷,把最大的實惠讓給消費者”,是他經營管理的第一宗旨。盡管調料配方成本較高,加上他的抻面每碗都另加了雞蛋,每碗的利潤僅在3角----4角之間,但是小碗3元,大碗4元的最低零售價格始終不變。“因為牛肉面的價格就是市民心目中最重要的民生價格。我要是每碗掙一元的話,頂多掙一個月、兩個月就掙到頭了;要是每碗掙3角、4角,就能掙一輩子!”蔡銀山對市場經濟和誠信理念的感悟,可謂“入木三分”。
經濟實惠又方便快捷,小小抻面館很快就贏得了一片贊譽之聲。出租車司機、小商販、打工者、學生等,成為顧客中的主力軍。當人們到這里品味嘗鮮,小憩片刻,會感到無比的愜意。由于店太小,裝不下多少人,很多顧客就在店外面“解決”。一到飯口,飯店門外的馬路牙子上常常站滿了端著抻面碗的顧客。這樣還排不上號的就罵罵咧咧地說著“再加幾把凳子不就成了嗎!”之后不情愿地離去。
“說心理話,剛開業(yè)時借的六千元,兌店用了三千,剩下三千僅夠一個季度的房租,風險也挺大的?墒菦]想到開業(yè)頭一個月就掙了三千,一個季度下來掙了一萬。往后每個月都能掙5----6千。干了不到兩年,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花16萬買下了60多平方的門市房。”蔡銀山喜形于色,充滿了自豪。
關愛員工,親如一家。員工除了6百元的基本工資外,又增加了一百元的滿勤獎,從不拖欠員工的工資。除了包吃包住外,逢年過節(jié)都發(fā)給米面等年貨,讓員工感覺到給家里干活。
從找飯碗到造飯碗
從第二次失敗中重振雄風的蔡銀山,由于把抻面當作畢生的事業(yè)來做,不僅抻面的面點技術手藝和湯料配方進入了全面創(chuàng)新?lián)Q代,而且經營管理也上了檔次。抻面、小菜、啤酒,簡單得不能再簡單,花上七八塊錢便能飽餐一頓,如今成了一些市民的最愛。所以,一天24小時營業(yè),仍是顧客盈門。而那些搶不到座位的顧客,吃不上抻面而罵罵咧咧離去的情形再一次啟發(fā)了蔡銀山,使他萌發(fā)了開連鎖店來滿足顧客需求的想法。
2001年4月,在他的扶持下,他的弟弟蔡鐵山經營的“蔡記馬大哈抻面館第一分店”,在西門宏張開業(yè)。這家130多平方的抻面館,很快就火了起來,開業(yè)當年就贏利15萬元,F(xiàn)已用贏利的42萬,把門市房變成了自己的不動產。隨后,2002年11月他的妹妹蔡淑華在水源山附近又開了第二分店。之后,他的哥哥蔡金山開的分店等8個由他的親屬和徒弟經營的分店紛紛開業(yè)。如今連鎖分店已開到了湯原、雞西、牡丹江、哈爾濱等外地。他常對分店的經營者提醒:“牛肉面可以說是民生的指向標,市場很大。但是必須把市場定位在普通工薪消費群體上,摸準人們的口味,突出專業(yè)化和風味特色。同時必須對顧客以誠相待,嚴格保證質量,始終保持同一標準和口味,決不能因為生意好了就偷工減料。”所以,這些連鎖店在他的指導下,個個盈利,少則10萬,多則30萬,開的紅紅火火。
他怎么也沒想到,小小抻面館,不僅抻出了兄弟姐妹的創(chuàng)業(yè)崗位,也抻出了100多人的就業(yè)崗位。
按章納稅,守法經營,是蔡銀山誠實人品的再現(xiàn)。他從靠社會救濟的下崗工人,成為向國家納稅、奉獻社會的經營者之后,仍然重視守法經營。
隨著連鎖分店的增加,他意識到商標品牌的重要性。于是到市工商局注冊了“馬大哈抻面館”。沒想到查尋結果這一名稱早被河南省的一家企業(yè)注冊。蔡銀山主動找到這家企業(yè),經多次協(xié)商于2009年4月23日花18萬元巨資將“馬大哈”商標所有權買回,從而確保了加盟商的權益。
如今,與他一起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妻子仍領著兒子,兩班倒地經營著總店。成了“甩手掌柜”的蔡銀山,已經跳出了小本經營的小天地,轉換思路,開闊視野,正在謀劃和實施著向全省、全東北、全國拓展市場,加快發(fā)展加盟連鎖店,進行規(guī);洜I的發(fā)展新思路。從而讓更多的下崗職工走上創(chuàng)業(yè)之路!
但愿他能像“美國加洲牛肉面大王”那樣,把中國的抻面做大做強……
作者簡歷
崔光燁,筆名崔藝繽、崔圣(盛)等,朝鮮族,男,大學本科文化。黑龍江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朝鮮族分會常務副主席,省民協(xié)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翻譯協(xié)會會員(全省唯一韓語會員),中央和地方多家新聞媒體的兼職記者,特約、特邀記者,F(xiàn)任佳木斯電視臺編導、記者。
畢業(yè)于牡丹江師范中文系和東北師大政治系,后又進修于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和攻讀黑龍江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課程。黑龍江省牡丹江人,1954年3月29日 出生于朝鮮族知識分子家庭。1971年12 月至1974年8月下鄉(xiāng)在“廣闊天地”里當過民兵排長,團支部書記等,1975年8月至1986年9月師范畢業(yè)分配到重點中學任高三教師等,培養(yǎng)的學生考入清華、復旦、哈工大等全國名牌大學。1986年10月調入佳木斯電視臺新聞部,開始專職新聞編采。曾任《佳木斯新聞》綜合責任編輯、記者,對外部編導、社教部欄目制片人等。
由于具備中文基礎和較高政治理論水平的極佳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先后在《CCTV》、《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法制日報》、《農民日報》、《光明日報》、《國際商報》、《科技日報》、《中國建設報》、《中央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名人傳記》、《中國外資》、《奮斗》和香港《文匯報》及《韓國KBS廣播電臺》等200多家國內外媒體、播發(fā)電視專題片、紀錄片、新聞片、報告文學、散文、詩歌、民間故事、通訊、頭題消息、評論、照片等各種體裁作品三千篇(條、幅)。其中攝影作品260多幅。
創(chuàng)作電視專題片、紀錄片方面成果尤為突出。以專家型記者的視角,站在時代的高度,用廣博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高層次上把握宏觀大局,及時發(fā)現(xiàn)新情況、新問題,并以此策劃、編導和攝制電視片,僅在中央電視臺的《旅行家》、《神州風采》、《中國投資指南》、《人民子弟兵》、《部隊生活》等重點節(jié)目,播發(fā)《迷人的三江》、《明珠璀璨》、《北國紙城》、《抗洪戰(zhàn)歌》、《抗洪中的愛民勁旅》、《雪上飛虎連展雄姿》、《佳木斯——北方投資新執(zhí)點》等專題片和紀錄片10部,在《新聞聯(lián)播》、《軍事報道》等播發(fā)新聞片10條,總長度達70多分鐘,節(jié)省經費數(shù)十萬元,在電視對外宣傳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產生較大影響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新聞業(yè)務上的多面手和高產記者。除電視節(jié)目外,還發(fā)表報告文學、散文、各類通訊、調查報告、頭題消息、評論、人物專訪、游記、詩歌、民間故事、新聞照片等各類體裁作品,年發(fā)稿均在百篇以上,多時年發(fā)稿達400篇。由于善于抓重大主題,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報道有創(chuàng)新、有突破,很多稿件如“佳木斯海陸空全方位對外開放”、“企業(yè)承包創(chuàng)新法短期行為可消除”、“佳木斯發(fā)電廠以法治污”、“結束糧食自然晾曬歷史”等有深度,有指導性的稿件在《經濟日報》、《中國開發(fā)報》、《法制日報》、《科技日報》等國家級大報的頭題配評論刊發(fā),產生較大影響,引起國家和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有的新聞稿件發(fā)表后還得到部長、省長的批示。
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 。在全國各級報刊上先后發(fā)表報告文學“她從硝煙中走來” (原載《傳記文學》雜志2007 年第3期)、《穿越槍林彈雨 踏平千難萬險-----中共北滿省委秘密交通員梁在文的傳奇經歷》(原載《活力》雜志2006年第9期、“新星閃耀在蒲鴨河畔”(原載《北大荒文學》雜志2000年第4期)、“跨越國界創(chuàng)奇跡”(原載1994年11月2日 《中國食品報》4版副刊頭題)、 “北方驕子”(原載《歷史的使命》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編的叢書,作家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抒情散文“百年奧運暢想 ” (原載《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8年7月14日 四版“清風文苑”副刊頭題)、“江畔晨光”(原載《中國文藝》雜志2005年第3期);游記散文“人造奇觀-----朝鮮西海水閘”(原載《當代世界》雜志2002年第8期)、“初訪萬景臺”(原載《民主》雜志2000年第11期);小小說“拍賣場上的較量”(原載2001年12月 21日《黑龍江經濟報》文苑版)、“砍價大師”(原載2002年2月5日 《黑龍江經濟報》文苑版);詩歌“初戀的回聲”(原載《中華風》雜志2004年第3期)、“荒都夜市”(原載1995年5月12日 《經濟新聞導報》副刊);歌詞“在荒涼中托起輝煌”(原載《民族音樂》雜志2009年第六期)、“小燕子飛回來了”、“春燕”(原載《網(wǎng)絡詞刊》2009年7月4日 )等數(shù)百篇文學作品。 其中報告文學“騰飛的千里馬”獲中華世紀大采風征文(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等主辦)一等獎,“勇博潮頭 創(chuàng)新圖強”獲中華大地之光征文(中國改革報等主辦)一等獎,“打造地下長城”獲新世紀之聲征文(中國作家雜志等主辦)一等獎;散文“初訪萬景臺”獲中國散文學會等授予的銀獎,“江畔晨光”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等授予的優(yōu)秀作品獎。
理論研究和業(yè)務探索上不斷創(chuàng)新。先后發(fā)表30多篇具有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論文。其中“試談新聞采訪中的提問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3年第5期),“試論記者的宏觀意識”(人民日報社《新聞戰(zhàn)線》雜志1993年第2期)、“電視電子編輯ABC”(《中國有線電視》雜志1998年第4期)、“地方臺軍事題材電視專題片的創(chuàng)作”(《中國廣播影視》雜志2000年第4期)、“地方特色——電視對外宣傳的突破口”(新華社《對外宣傳參考》雜志2001年第6期)、“談談電視口播新聞”(《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年8月28日3版)等論文發(fā)表在國家級最高學術刊物上。一些專家學者評論這些論文“寫得既深刻又具體,是從實踐中掏出來的金子”。
具有較高的翻譯水平。翻譯論文《韓國流通產業(yè)的特征與動向》(原載《中國改革報》2007年1月19日 )、《解讀韓國流通與物流產業(yè)》(原載《物流》雜志2007年第3期)等多篇論著發(fā)表在國家級報刊上。還翻譯了韓國產業(yè)資源部編著的《韓國流通與物流》(20余萬字,已公開出版)。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朝鮮語節(jié)目》、《中央電臺朝鮮語節(jié)目》、《黑龍江朝鮮語廣播電臺》、《延邊人民廣播電臺》、《遼寧朝鮮文報》、《吉林朝鮮文報》、《黑龍江新聞》、《中國民族》(朝鮮文版)雜志、《銀河》(朝鮮文版)雜志等朝文媒體上發(fā)表各類作品360余篇。
策劃和組織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新聞采訪、學術交流等方面表現(xiàn)出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多年來一直擔任黑龍江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朝鮮族分會副秘書長、常務副主席等領導職務。為了搶救瀕臨失傳的朝鮮族文化藝術遺產,1989年和1990年曾兩次發(fā)起和組織全國性的“法制故事”和“民間故事”征文,并擔任評委。1989年10月還組織召開了全省首屆朝鮮族民間文藝理論研討會。這些均屬建國后朝鮮族文壇上的首創(chuàng)性和開拓性的活動,對搶救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起到積極作用,引起社會廣泛影響,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此外還組織編寫了故事體紀實專著《黑龍江朝鮮族百年奮斗史》(80萬字,已交付國家民族出版社),故事集《八角珍珠》等多部專著。由本人親自搜集整理并翻譯了流傳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諺語5千余條,其中2千多條入編《中國諺語集成》(黑龍江卷)。發(fā)表《試論民族工作與民間文藝》(《民族團結》雜志1992年第3期)、“搶救朝鮮族民間文化遺產乃當務之急”(《中國民族報》 2003年9月9日 )等多篇論文并獲獎。
創(chuàng)優(yōu)評獎成果突出。獲國際國內各級獎項100多次。其中國際優(yōu)秀論文獎2項,全國一等獎(金獎)10多項。還多次被授予"全國百佳新聞文化工作者”,"金獎作家”和被市委、市廣播電視局和局黨組授予“廣播電視對上報道先進個人”。 入編《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人才辭典》、《中國當代創(chuàng)業(yè)英才》、《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世界優(yōu)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華人文化名人》、《中國攝影家全集》等多部辭書。